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中国银行身陷国际洗钱案2008/09/02
  • 传“吴敬琏间谍案”起于龚方雄2008/09/02
  • 韩报:奥运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2008/08/31
  • 茅于轼:三十年前的中国百姓2008/08/29
  • 中国稀有金属储量急剧下降2008/08/29
  • 海南神秘工程791圈地5.4万亩2008/08/29
  • 第一财经周刊:开心网风暴2008/08/28
  • 工会首席代表:我和沃尔玛谈工资2008/08/14
  •  
    被阿拉伯人改变着的义乌
    时间:2008/09/04 出处:经济报道
    撰文∕张研(北京)

    默罕默德 托哈迈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定居在中国―― 他从小只在《天方夜谭》中听说过这个国度,更没有想过,自己会娶一名非穆斯林的中国妻子。

    贸易将这个埃及人一步一步推向东方。1997 年,刚毕业的托哈迈来到迪拜,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从香港进口各种中国内地生产的商品,然後销往阿拉伯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样的生意在阿拉伯世界早已存在,在 1,300 多年前的阿巴斯王朝,从伊比利亚半岛到里海沿岸,整个撒拉逊帝国的哈里发们就享用着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如果还有剩馀,他们会以十倍百倍的价格卖给西欧的基督教贵族。

    2002 年的“广交会”上,一位沙特商人向托哈迈介绍了浙江义乌,一个远在天边的中国城市,那里是全年无休的“广交会”。这年年底,托哈迈来到了义乌并居住下来。此後的四年中,和他一样因为经商来到义乌并长期定居的阿拉伯商人开始迅速增长。

    拉希德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来到义乌。这位年近 50 的库尔德人以前是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伞兵中校,曾经因在两伊战争中的表现而受过勋,但是战争之後他失去了谋生的手段。从 2007 年 5 月开始,他每个月都要在义乌和叙利亚之间往返,将中国生产的商品倒卖到叙利亚的难民营。2003 年伊拉克战争後,有 150多万伊拉克难民涌入叙利亚,他们所有的日用小商品几乎都依靠在义乌的 1,000多名伊拉克商人从中国输入。拉希德说:“中国的商品是最便宜的,质量也不错,而且无论要什麽东西,只要有样品就一定能做出来。”

    伊拉克驻华大使馆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居住的伊拉克人大约有 2,000 到3,000 人,其中有 600 到 1,000 人在浙江义乌,绝大部分都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後才进入中国的。 过去的 300 年里,义乌只是个宁静的江南小城。这里的人们因为土地不足而不得不奔走于江浙其他富庶之地,吆喝着“鸡毛换糖”的小生意贴补家用。现在,义乌人从东莞、温州、宁波购进 50 万种小商品,把它们全部陈列在一条长5.5公里的小商品城里,这里有多达 20 万人经营着 5 万家商铺,每天以 40 万个标准箱的速度销往全世界。

    至 2006 年底,义乌 100 多万人口中,超过70%来自外地。每年迎来送往的外国客商达 100 万人次,常驻的境外居民多达10 万人,而其中又以中东人最多。这里惟一的一座清真寺建成才两年,每周前来礼拜的人数已经超过 7,000人次,其中60% 为境外穆斯林,而一直号称中国最大清真寺的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每周聚礼人数也不过 5,000 到 6,000 人。

    2000 年,义乌仅有穆斯林 260 人,当时全市只有两个临时礼拜点。一年之後,义乌的境外穆斯林已经达到 400 多人,义乌市政府通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介绍,从北京请来了马春贞阿訇。马阿訇主持的第一次正式礼拜只有 20 多人。2004 年 4月,许多参加广交会的中东商人顺道涌入义乌寻找生意机会,马阿訇带领的礼拜人数一下达到 2,000 多人。当时的场地在一家快餐店的二楼,礼拜的时候上千人都跪在马路上,引来更多人围观。

    与所有内地汉族人一样,义乌人没有多少与其他宗教打交道的经验,双方都在试探中不断调整自己。如何协调逐渐扩大的穆斯林社区与汉族社区的关系,成为马春贞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例如,当地的汉族居民曾经学着阿拉伯餐厅的样子卖烤肉,并在招牌上用阿拉伯语写上“清真”以招揽阿拉伯客人,结果引起一些回族穆斯林的不满。马春贞特地去这些饭店解释:清真并不仅等于没有猪肉,还要由穆斯林按照一定的规矩处理食物。如果随便挂起“清真”的牌匾而且未有按规矩制作,反而会被认为对穆斯林不尊重。

    後来,这些饭店听从了他的劝说,摘去了“清真”的牌子。马春贞阿訇说:“但总体上来说,穆斯林和当地汉人相处是很融洽的。”

    但真正让这些外来穆斯林与义乌这座江南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通婚。埃及的托哈迈和妻子虞晓英结婚快三年了,有一个一岁多的女儿。他们的起居室兼办公室是典型的中国式布置,一张巨型的办公桌,黑色的真皮沙发,茶色有机玻璃的茶几,一盆茂密的竹子,这是托哈迈去年从广州带回来的,还有一个半个人高的地球仪。茶几上摆放着喝工夫茶的茶具 ―― 这是给中国客人准备的;还有一套玻璃器皿,用来冲泡红茶并加大量的砂糖,这是阿拉伯的习惯。?上的液晶电视里播放着半岛电视台 24小时滚动新闻。

    在解释自己为什麽要娶一名非穆斯林妻子时,托哈迈因为心情急迫而有点口吃,“为什麽会娶一名中国人作为妻子?不,不,我娶她并不只是因为她能帮助我的生意,我爱她。”作为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埃及的大学教育、古兰经教育,乃至电视肥皂剧、流行歌曲、服饰时尚都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在这个风气正统的伊斯兰国家,娶一位“异教徒”需要很大的勇气。

    虞晓英安静地坐在一旁,照看着他们的女儿。结婚一年之後,她皈依了伊斯兰教,穿着长袍,用埃及的方式戴着头巾。她出身于中国江南农村,就好像托哈迈的父母一开始不能接受一位异教徒媳妇一样,她的父母一开始也不能接受她的这种改变。“我爸爸说,我们中国人讲究入乡随俗,他可以接受我去埃及的时候按照他们的‘习惯’穿着,但是如果回老家,他还是希望我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打扮。”

    她花了很长时间向父母解释,信仰不仅仅是习俗,她是自愿戴上头巾成为一名穆斯林的,而不是仅仅因为丈夫的“习惯”。虞晓英说:“古兰经告诉我作为女人应该带头巾,我不想问为什麽,我知道这是神的启示,我愿意遵从。”每个周五会,虞晓英去义乌大清真寺的女眷礼拜堂做礼拜,在那里,她会见到很多回族女性,这些回族女性之前很少去礼拜,对自己的“信仰”也所知不多。除了饮食之外,她们和汉族女性的差别不大,在到了义乌之後才开始重新带起头巾。有趣的是,在伊拉克人开的公司工作的回族女性会用头巾的尾部遮住下巴,这是伊拉克人的习惯;在沙特公司工作的回族女性则用头巾按照沙特的习惯裹住双肩。但无论怎样,在义乌的工作、生活,都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宗教。

    不过,托哈迈为他女儿没有得到中国国籍而担忧。“没有永久居留权就没有安全感,尽管我的事业在这里。”他表示,如果中国对移民的政策能更开放的话就好了。然而,虞晓英则希望女儿将来能在埃及受教育,“伊斯兰社会的人际关系更简单、单纯,孩子在那儿成长不会受到污染,我不希望她留在中国。”

    不管如何,义乌这个名字在阿拉伯商人中的人气现在已经超过了北京。拉希德曾经在法国受训空降作战,即使在说英语的时候,他也只说法语的“oui”而不说“yes”。但相比起法国,他更喜欢中国,因为这里让他觉得放松,人们不会因为他的信仰或者长相而露出异样的目光。而且拉希德不断地重复一句话,“China is business”。他说:“我弟弟就住在法国,如果你在法国,你会看到中国人、法国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北欧人,这里没有,这里的人眼里只看见顾客、顾客、顾客......”

    现在,常驻义乌的穆斯林越来越多,又吸引了更多的内地回族、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来义乌打工。不断聚居的阿拉伯人已经由表及里改变着义乌,多民族杂居使得这座中国小城更像是一个国际化城市 ―― 福建人在街头泡功夫茶,隔壁的土耳其人一边啜饮着咖啡,一边吸着土耳其水烟。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清真寺在哪里,还会反问:“今天又不是星期五,你去那儿干嘛?”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